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官陂镇的张廖氏宗族与民俗文化(14)

2016-8-23 11:3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78| 评论: 0|原作者: 刘劲峰魏丽霞|来自: 闽客交界的诏安

摘要: 2.七嵌(坎)祖训《七嵌(坎)祖训》是张廖氏宗族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祖训共分七条:第一条为“生廖死张曰张廖",主要追述张廖氏的历史由来;第二条为“不食牛犬,知恩无类”,讲牛、犬为祖先的救命恩人,故 ...
2.七嵌(坎)祖训
《七嵌(坎)祖训》是张廖氏宗族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祖训共分七条:第一条为“生廖死张曰张廖",主要追述张廖氏的历史由来;第二条为“不食牛犬,知恩无类”,讲牛、犬为祖先的救命恩人,故子子孙孙不得食用牛、犬;第三条为“得正祀位犹胜篮轿八抬",讲张廖氏建祠祭祀张、廖始祖妣的经过;第四条为“嗣续为女,继绝为先",讲张廖氏中“无男而以女承嗣者,招婿生男,生廖死张固然也。如独生子,则生身之父无归宿,待子生孙,须先继祖父,为当务之急”;第五条为“制无苟,恐生戾气",是说守制中有孕,恐生戾气之儿,故要重视“胎教",守制前有孕,则要用一条与棺柩同长的布条束腰,以资区别;第六条是 “堂教修谱,敦亲睦族",强调祠堂不仅要祭祀,还要对子孙进行宗族道德教育;第七条为“迁籍修谱,天下一家",该条主要解释张廖氏外迁者“姓张姓廖,听其自便",但要通过修谱联络情感,不忘根本。第三、第七两嵌还以元仔公去世后,西林张氏宗祠慷慨相赠的名义,赠予张廖氏祖祠祠名“崇远堂"及前二十代“宗友永元道,日大继子心,为朝廷国士,良名万世钦"及后三十代 “信能攻先德,作述照古今,本基源流远,诒谋正清深,克治祖家法,其庆式玉金"共50个字的序谱(附录14)。
该祖训最早见于1959年由台湾张廖简宗亲会编纂的《张廖氏族谱》中,祖训开宗明义,称其“为祖先遗留",但并未明示为哪代祖先遗留,只在文尾标识为.十二世朝绅修谱重述,十三世廷球辑集,十二世朝彩校订"。直到四98年由廖丑先生所著的《西螺七嵌与台湾开拓史》才具体诠释为“明永历十五年(1660五世祖道文、道行祖祠周围兴建溪口大楼时0其大门外设七坎(即七个台阶),用意是要子孙时时刻刻铭记祖先留下的七条遗训,故又称'七嵌箴规, 
检点《张廖氏族谱》,朝绅、朝彩、廷球m都是张廖五世祖道文公同胞兄弟道行系下的子孙,按理说,这么重要的宗族文件至少应该收录进以道文公为祠主的《(上祀堂)族谱》中,但奇怪的是,无论是同治九年(1870)的玉田楼抄本,还是道光前后的张浚川古抄本都没有收录进这份文件,甚至连“祖训"的片言只语在族谱中也从未流露过。更令人不解的是,第五嵌中出现了“胎教"这一现代才有的概念。而第三嵌则有“友来公转奉(元仔公)神位,连篮携往云霄西林和尚塘张姓祖祠,将过去情事奉告张族,张族嘉勉备至,大书“清河衍派,汝水长流',并序谱50字,赠堂号'岸远, 一乃将所居,改为祖祠,而为父立祠焉一一廖永安公四昆弟,为地方粮长,并将堂号改为·继述',由是,凡奉神主不用斗而用篮 "等语。且不说在友来公所处的年代,官陂张廖氏根本没有建立祠堂。目前所知,张廖氏最早建立的宗祠是永祖房五世祖世重所建的“金霸祖祠",主祀二世祖友来。而奉祀张元仔的祠堂“陴成堂"直到清乾隆十四年(1749)才建立。七嵌中所说的“崇远堂" “继述堂"实际都是台湾张廖氏所建的祠堂堂名,其中,堂名“继述堂"使用在先(该祠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即1788年或道光十八年,即1838年,后被洪水冲塌),而 灬远星使用在后(其祠建成于民国17年,即1928年)。而七嵌中记录的50个字的序谱也是1959年台中张廖简氏在编纂《张廖氏族谱》时才统一使用的序谱。在此之前,张浚川的《(上祀堂)族谱》古抄本上抄自乾隆三十四年(1769)的《(上祀堂)族谱序》里只有“祖有永元道,日大继子心,士廷文世时,上明国家兴"等20个字的序谱,无论字数与内容都与之有不小的差别。且这20个序辈也只有道文公系下的后裔部分采用,而在道文公派系之外,永祖房用的是“再友永元道天理振仕而可时世大有",元聪房用的是“祖友永元道日良寿则吾宦永世朝恩",道行日旺公房用的是“祖有永元道日大继子上国朝廷时士天正心大学本宜先"。正因为如此之故,在张廖氏中,同一个序字,在不同房里,所表达的辈分大不相同,如“朝"字,在大佐、大任、大位派的多数房中,代表的是第十二世,而在元聪房及大佐因垣上谷房中,代表的是第十四世。“廷"字,在日享派系(含大佐、大任、大位房),原先代表的是第十二世,后来代表的是第十三世,而永祖房代表的是第十四世。“国"字,在日享大佐、大任、大位房中,原先代表第十八世,后改第十四世,而永祖房代表的是第十三世,日旺房代表的是第十一世。“士"字,在大佐、大任、大位房中,原先代表的是第十一世,后改第十四世,而元仲房则代表第十三世,日旺房代表第十五世。“时"字,在永祖房中,代表的是第十二世,而大佐、大任、大位房代表的是第十四世,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以上说明这50个字的序谱根本不可能是张元仔去世时,由云霄西林和尚塘张姓祖祠统一赠予的。同时,张廖氏各房所用 “序谱"紊乱现象的出现也进一步说明张廖氏宗族组织的不成熟,从而使“序谱"在族中起不到“明世次、定尊卑",稳定宗族秩序的作用。
至于“七嵌(坎)"的由来,据1959年台湾《张廖氏族谱》所刊张廖氏第十七世祖廖名经《七嵌(坎)之由来》的记载:“乾隆五十三年岁次戊申,族内有廖昌盛、廖盛周、廖天体、廖裕贤、廖世歇、廖拔琦、廖贞义等七人发起,共同捐资在下浦建立祠堂(现在西螺镇福田里新厝崇远堂之前身)奉祀先祖,订立春秋一祭一..当时为盛大举办轮流迎神祭祖大典,以人丁并经济情况为基础,划分为七角落,或一村里为一角落,或有数部落合并为一角落,共分成六角落半(作为七角落),故称为“七嵌(坎), ”所以,七嵌(坎)乃台湾张廖氏所居区域的地域单位,与“溪口大楼大门前的台阶"并无关系 
综上所述,《七嵌(坎)祖训》应是迁台张廖氏在七嵌地区 “乡规民约"基础上形成的宗族条规,其正式成文当不会早于1928 年,即“崇远堂"建成的时间 
当然,“祖训"不成书于官陂,并不意味着“祖训"中的基本内容及其反映的一些民间风俗与官陂张廖氏无关,如“祖训"中提到的“凡张廖子孙作祖官陂,生则姓廖,死则书张,以报廖公之德",“若移居外省,姓张姓廖,听其自便",这些词语其实早在清乾隆年间由十四世祖朝玉撰写的《正祖张元仔公传》中就已经出现过。至于“祖训"中反映的许多地方习俗更是大部分由渡台同胞从家乡带到台湾去的,其间,笔者注意到“祖训"的第二嵌有“不食牛犬,知恩无类',第三嵌有“(张廖太祖妣既故)时友来公既渐老,得正祀位之嘱未实行一一乃率同永安公奉父、祖神位往廖姓祖祠进主立祠一一廖族以篮盛神主,暂挂廊上善意奉还也 友来公转奉神主,连篮携往云霄西林和尚塘张姓祖祠。"等内容 而“不食牛犬"和“以篮盛神主"两种风俗以往在农耕与狩猎经济并行的畲、瑶族中十分流行,且“牛犬对主有恩"的传说不仅在畲、瑶族聚居区广泛传诵,而且在与畲、瑶族有过接触的闽赣地区的闾山教道士和官陂当地的香花和尚中也有流传,说明这种风俗与原始居民的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更有意思的是,云霄张氏祖祠在接待了该神主,并决定将其送回张廖氏时,竟不再用篮,而改用汉民族通行的“八抬大轿,鼓乐送回官陂",这种习俗的改 变,似乎隐藏着一个原始民族逐渐汉化的影子。这种文化现象之所以会在官陂张廖氏中出现,其实并不让人觉得奇怪。如前所述,官陂原本是畲族钟姓人集中居住的地方,自元末明初开始,随着域外汉人的不断迁人,畲汉杂居的局面逐渐形成。经过族群间长时期的互动,使得两种族群文化的界线变得愈来愈模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现象不断涌现。这便是官陂民俗文化中具有较多原始文 化因素的重要原因。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QQ|漳州市客家文化研究联谊会在漳官陂霞葛分会 ( 闽ICP备16019767号 )  

GMT+8, 2020-2-24 12:23 , Processed in 0.04384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guanbixiage X3.2

© 2001-2013 -haka  Design: �������

返回顶部